9月6日,第九届深圳大学物理实验竞赛暨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创新)校赛在沧海校区致原楼209成功举办。深圳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王楠,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副院长杨磊,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副院长文侨、学院教师赵改清以及郭树青出席并担任大赛评委。 此次大赛是由深圳大学教务部和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面向全校本科生举办的年度校级赛事。大赛于2025年3月启动,共有31支队伍报名,经筛选最终17支队伍参加校赛。 评委首先对学生假期依然努力备赛的积极性表示肯定和赞赏,并对各参赛队项目的PPT演讲答辩、实物演示、微视频等进行了评审,做出细致的点评、给出专业的建议。最终比赛取得圆满成功。
各队伍获奖情况如下: 题目类别 | 题目名称 | 作品名称 | 学生姓名 | 校赛名次 | 命题类 | 弱压力测量 | 基于膜介光通管的涡旋光干涉测量弱压力 | 黄厚霖 | 一等奖 | 李雨诗 | 张雯涵 | 杨迪 | 吴雪莉 | 命题类 | 弱压力测量 | 基于迈克尔逊干涉与扭转法的光压测量系统 | 霍琦 | 一等奖 | 牟映桦 |
| 命题类 | 晶体双折射 | 组合式方解石棱镜的双向折射机制及全偏振态检测应用 | 赵鑫磊 | 一等奖 | 黄啟盛 | 张以恒 | 廖望 | 自选赛道1 | 实验仪器制作、改进 | 柱面波导型声透镜的仿真设计与聚焦实验验证 | 邹可涵 | 一等奖 | 陈秋莹 | 张佳豪 | 邓陈鹏 | 黄炎祖 | 命题类 | 微小位移测量 | 基于布拉格光栅的干涉法测量微小位移 | 谢立勋 | 二等奖 | 王智炜 | 杨子锐 | 董雅雯 | 命题类 | 微小位移测量 | 基于可见光谱共聚焦的非接触无损微小位移实时监测研究 | 石雅元 | 二等奖 | 何烨 | 徐可欣 | 命题类 | 微小位移测量 | 基于莫尔条纹与机器视觉识别的微小位移测量 | 林恩健 | 二等奖 | 徐诗云 | 杜奕菲 | 命题类 | 晶体双折射 | 基于双折射特性研究晶体的生长过程 | 董彭羽倩 | 二等奖 | 魏楚诺 | 陈宇柠 | 命题类 | 理论课辅助教学微视频 | 《光的夫琅和费衍射》 | 招倩文 | 二等奖 | 曾筠婷 | 杨爽 | 命题类 | AI+物理实验 | 智眸油滴-基于机器视觉的密立根油滴实验智能化创新 | 曾昱翔 | 二等奖 | 蔡子龙 |
| 命题类 | 基于白光等厚干涉测微小位移 | 基于白光干涉光谱分析的微小位移测量 | 陈子晗 | 三等奖 | 封凯程 | 谢奕瑶 | 命题类 | 题目2:微小位移测量 | 白光干涉测量微小位移 | 许泽升 | 三等奖 | 吴振宇 | 莫梓谦 | 命题类 | 弱压力测量 | 基于 SPR 光纤-水凝胶体系的微小压力测量方法研究 | 王泽坤 | 三等奖 | 李赏 | 李帷逸 | 命题类 | AI+物理实验 | 基于机器视觉与深度学习对溶液扩散过程的时间定位 | 古煜堃 | 三等奖 | 陈谭昊 | 张洛诚 | 自选赛道2 | 自主开发一个仿真/模拟程序 | 多涡卷混沌系统奇异吸引子的形成机制 | 简学涛 | 三等奖 | 陈怡梦 | 陈秋婷 | 实验讲课比赛 | 大学生物理实验讲课竞赛 | 牛顿环实验 | 闻友宁 | 三等奖 | 郑若琳 | 马晓文 | 实验讲课比赛 | 大学生物理实验讲课竞赛 | 等厚干涉 | 王智炜 | 三等奖 | 黄厚霖 | 罗如敏 |
其中命题类12个队伍参加华南赛初赛,9个队伍入围决赛,期待决赛再获佳绩。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二零二五年九月十六日 |